2011

01/28

12:32

来源: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访问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伽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1-01-28 12:32 浏览次数: 字体:【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一五”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第一节  机遇与优势

第二节  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总体思路

第四节  发展定位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六节  产业布局

第四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以工业强县为目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二节  以瓜枣富民为核心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围绕“三化”建设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第四节  立足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第五节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第六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发展环境

第七节  保护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八节  以科技教育为支撑 提升发展素质

第九节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第十节  突出重点 全力推进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助工作

第十一节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建设文明伽师

第十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平安伽师

第五章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伽师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伽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对于引导和动员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喀什地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伽师实际,描绘未来五年伽师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喀什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伽师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加快南疆三地州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贯彻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城建带县、科教兴县、瓜枣富民”五大战略,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伽师县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2.2亿元,年均增长23.6%;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4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21.08亿元,年均增长56.4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3亿元,年均增长22%。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实施“稳粮调棉、扩枣强畜、促瓜增棚、转劳外销、建房节水、增水增地”的发展思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发展伽师瓜、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及劳务输出五大产业,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加快。201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0元。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县15520户77600人摆脱了贫困。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5.8∶8.2∶26调整为2010年的53∶25∶22。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县域工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势推进。依托矿产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已形成棉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加工、小商品小五金小家电出口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品等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工业园区各项功能日趋完善,承载大中小企业的能力日趋增强,并升格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和对口援助资金的支持下,一大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民生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为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两基”目标,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初中阶段入学率97.33%;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做到了应保尽保;各项文化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4%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来水入户率达9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县新造防护林6.7万亩,“四荒地”人工造林1万亩,封育红柳7.6万亩;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有90%以上的农田得到林网的有效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13.2%,使农区内部和绿洲边缘的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大风、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强乡带村,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联系帮建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和党建工作汇报点评制度;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果。民主法治进一步落实,政务、村务公开率达到100%,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公民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

第二节  “十一五”的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期间,伽师县委、县政府在中央、自治区和喀什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将中央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与伽师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狠抓“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经验和启示如下:

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十一五”以来,伽师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集思广益、深入调研,逐步形成一套符合伽师县实际、较为成熟、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拥护的发展思路,并努力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从加快发展,到最终实现既好又快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是我县发展理念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断开拓、在思想解放中不断创新的历程。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为推动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瓜枣富民”和“工业强县”战略摆在各项工作首位。以增加居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正确选择;对接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强攻工业,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有为争有位,以苦干争扶持,弘扬实干创业精神,依靠项目拉动,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工程来抓,一批铜业、棉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加工、小商品小五金小家电出口加工、新型建材等重大招商项目相继实施,对拉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项目带动,优化发展环境。五年来,我们进行了一大批项目建设,拉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实践证明,大投入拉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既要抓硬件改善,也要抓软环境营造。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营造规范优良的金融环境,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

以改善民生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十一五”规划实施,把解决就业、安全饮水、技能培训等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逐项加以落实,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落实机制。集中精力抓重点、谋大事、促发展,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整体工作水平。面对“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使得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政治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第一节  机遇与优势

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时期、新阶段,伽师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三大历史性机遇。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带来的新机遇。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专门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提出特殊支持政策。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伽师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全方位、高层次推动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协同推进的全方位援疆机制。作为对口援助伽师的广东省佛山市,预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必将极大地促进伽师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新机遇。2010年7月国家召开了西部大开发会议,明确今后10年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仅带领伽师与西部地区一起进入大开发的新阶段,也为伽师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

二、自身发展条件和基础

“十二五”期间,伽师县既具备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具备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伽师县是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之一,水土、光热、种植条件得天独厚。“疆冠”牌伽师瓜已被评为“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伽师瓜、杏、酸梅、西梅在“第五届上海有机产品及天然产品展”上分获“国家最佳有机产品奖”。发展以绿色、有机粮棉、畜禽、伽师瓜、酸梅、西梅、红枣、温室蔬菜等产业的优势明显,尤其是特色林果业红枣、西梅的规模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工业后发优势突出。“十一五”后期,国家在新疆率先实行资源税改革,随着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和自治区发展能力提高的双重牵引,资源较丰富的伽师县直接受益,将有力促进伽师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铜辉矿业、鑫慧铜业等大企业的入驻、投产和建设,加快了矿产优势资源的转换,通过矿产资源的整合,推进了矿产资源的深度勘探开发,初步形成矿产品采选、冶炼为一体的加工业。作为自治区级伽师县工业园区,正在报批国家级工业园区,有力助推伽师成为南疆最大的铜业基地。

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伽师县邻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距喀什市仅75公里,314国道、南疆铁路和213、311省道横贯县境,区位优势独特,为投资者和企业选择落户伽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有利环境。

全县上下已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族干部群众思富求变、创业实干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是振兴县域经济的根本所在,必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第二节  困难和挑战

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努力解决和克服。

一、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前,纵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金融领域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我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然严峻。国内经济运行仍然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因此,全县各级党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稳定的严峻形势,充分估计面临的诸多困难,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弱。伽师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虽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快增速,但与新疆发达县(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贫困人口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五大特色产业尚处在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生产迈进的重要阶段,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偏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强。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过于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较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不畅,城市商贸和三产缺乏活力。

水资源严重缺乏。自然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4毫米,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随季节分配严重不均,“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现象十分明显,春、秋两季季节性缺水达2亿立方米。伽师县地下水沿克孜河自上而下水质越来越差,矿化度高,氟和砷等有害矿物质严重超标,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淡水资源奇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不足40升/日,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水资源成为制约伽师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最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伽师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及世界性气候变化影响、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加之风沙灾害频发,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伽师县的经济发展。伽师县正处由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发展转型时期,来自工业结构性污染的压力、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压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和环境污染负荷的迅速增加。

人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干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人才流失严重,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城建规划、新型工业、旅游经贸等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2.2%。农民的劳动技能掌握较少,多为体能劳动。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面向未来,伽师县已站在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要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把握机遇,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伽师工作新局面,奋力推动伽师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喀什地委的要求,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后发赶超的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和谐发展作为重要保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基本前提,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尽快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加快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足优势,科学跨越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符合伽师实际、独具伽师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以“民生优先、造福人民”为宗旨,始终把改善民生、引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各族人民群众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实惠、走向共同富裕、走向现代文明。

三、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之路,实现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四、坚持依托支援,扩大开放

学习和借鉴广东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先进经验,通过广泛、多样的内联合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广东省对口支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县域经济活力。

五、坚持维护稳定,和谐发展

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实现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喀什地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提高各族人民福祉和幸福感为目标,依托“四大示范园区”,围绕“六大战略”,建设“六大基地”,倾力把伽师打造成“瓜乡铜城”和喀什旅游休闲“后花园”和“民富幸福和谐”大喀什卫星城,努力建设“民富幸福和谐”的美好伽师。

打造“四大示范园区”:加快城市生活、新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四大示范园区。

实施“六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瓜枣富民、商贸活县、城建带县、科教兴县、文化塑县六大战略。

建设“六大基地”:建设铜业、棉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加工、小商品小五金小家电出口加工、新型建材六大基地。

第四节  发展定位

打造“瓜乡铜城”,把伽师建设成为南疆地区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基地;

实现安居富民兴县,率先推进大喀什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六大基地”,将伽师建成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广东(佛山)产业转移的分园;

着力构建“大喀什经济圈副中心”和喀什旅游“后花园”。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民富幸福和谐”美好伽师的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使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自治区平均水平。

一、经济总量目标

到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0亿元,比2010年翻近两番,年均增长30%;完成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速27%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38%,到2015年达到15亿元。

二、经济结构目标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53:25:22,调整为20:53:27。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0%。

三、民生改善目标

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完成111个村的整村推进和1.7万户8万人的脱贫任务。

四、基本公共服务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自治区平均水平。

五、可持续发展目标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

六、维稳固边目标

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更加平安稳定和谐。

到2015年伽师县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疆平均水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疆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

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疆平均水平,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

第六节  产业布局

依据“专业分工、产业协作、集群发展”的布局原则,科学规划布局伽师县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布局

按照“一园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通过分类指导、技术支撑、集群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一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拟建设规模为1.5万亩,争取打造成集生产、科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

两区——设施农业区:包括米夏乡、夏普吐勒乡、克孜勒博依乡、巴仁镇、铁日木乡以及江巴孜乡、英买里乡、和夏阿瓦提乡、克孜勒苏乡部分村。畜牧养殖区:畜牧养殖区:以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在克孜勒博依、米夏和夏普吐勒乡重点养殖大畜(牛、驴等);在英买里乡、江巴孜乡、克孜勒博依乡、铁日木乡重点发展家禽养殖(鸡、鸽子等);在卧里托格拉克、和夏阿瓦提、克孜勒苏、古勒鲁克和玉代克力克乡重点养殖宜放养的小畜(绵羊、山羊等)。

三带——优质粮棉种植带:除西克尔镇外的12个乡镇均为粮棉适宜区。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不调减;棉花生产总的目标是稳定面积,增加单产和提高总产量。有机伽师瓜种植带:以卧里托格拉克乡为中心,包括和夏阿瓦提乡、克孜勒苏乡、古勒鲁克乡、玉代克力克乡、英买里乡以及克孜勒博依乡、米夏乡、夏普吐勒乡部分村,通过建立有机伽师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伽师瓜品质。特色林果种植带:除西克尔镇外的12个乡镇均为红枣适宜区,主要在江巴孜乡、英买里乡、夏普吐勒乡、克孜勒博依乡和铁日木乡种植杏子,在英买里乡、铁日木乡、克孜勒博依乡、米夏乡、夏普吐勒乡种植西梅,在英买里乡和巴仁镇种植酸梅。

二、新型工业化布局

坚持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集群化的原则,除矿产采选企业在严格做好环保措施前提下可以围绕矿产资源分布地布局,以及部分围绕本地生产、生活需要,需就近选址或方便供应、无污染的简单加工业可在各乡镇就近分布外,其他工业企业特别是污染企业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交通、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培训,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生产集约、治理集成,提高园区对项目吸纳和承接能力。

三、服务业产业布局

商贸流通与会展体系:进一步强化县城服务业中心作用,以大型购物中心、广东(佛山)生产资料和商品展销中心、大型综合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伽师瓜交易中心、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展馆为五大极点,连接各商业街区、商业步行街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辐射面广、产业层次高、影响力大的商贸物流圈。在伽师工业园区内发展为工业企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乡镇一级依托中心城镇或重大交通枢纽,建设若干座有一定覆盖半径的中型综合集贸市场,形成二级服务业集聚区,与县城发展极点相呼应,构建梯次明显、覆盖全县的商贸流通网络。

历史、人文、生态休闲旅游带:全力打造旅游业“一核一镇三区”空间布局。“一核”指县城作为区域旅游中心核心功能区;“一镇”指西克尔库勒特色旅游镇,为伽师区域旅游副中心;“三区”指北部山水生态风光、古丝绸之路考古探险旅游区,中部沙漠科考、探险、观光旅游区,西部农生态农业旅游区。

第四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以工业强县为目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二五”期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实施矿产优势资源转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建设铜业、棉纺、农副产品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小商品小五金出口加工和新型建材“六大基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特殊产业政策支持,紧抓广东佛山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升级“双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实现共赢。到2015年,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逐步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六大基地”,做强优势和支柱产业

建设南疆最大铜业基地。依托优势铜矿资源,做大做强铜产业。以原有骨干企业铜辉矿业、福兴矿业、鑫慧铜业“三驾铜马车”为支撑,积极引进铜管、铜线、铜板、铜铸件等铜材加工产业和电线电缆、变压器、电动机等铜材应用产业,带动加工组装等产业快速发展,延伸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集铜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应用为一体的铜产业集群。

建设南疆重要的棉纺服装工业基地。以现有纺织工业为基础,依托县内和周边优质棉资源及伽师县万名内地返乡纺织工,抓住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发挥由内地返乡纺织工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棉纺服装企业,采取资本结构调整等有效方式,进一步扩大棉纺生产规模,加快棉纺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抢抓广东成功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的大好机遇,“筑巢引鸟变凤”,从支援地引进棉纺企业,重点发展成衣、服装加工,适度发展纺纱、织布、印染业,形成以服装成衣为重点的棉纺服装产业链,努力打造南疆重要的棉纺服装工业基地。到2013年,纺纱能力达到20万锭,远期力争达到50万锭,形成纺纱、织布、成衣为一体的纺织工业产业链。

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现有粮油加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水平,延伸加工链条,发展特色食品、包装食品加工。重点围绕特色红枣、西梅和伽师瓜等优势产业,加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从抓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入手,狠抓农产品质量、包装、保鲜和反季节销售。在县城建设一座集仓储保鲜、分选包装、质量检测、信息服务、配送连锁、结算汇兑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鼓励商贸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形式,在农村发展农资、农副产品流通业,建设专业市场,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大力实施农副产品“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率力争达到40%。

建设机电机械制造加工基地。依托伽师临近中亚南亚国家口岸集群优势和中央加大对南疆投资的巨大市场需求,积极承接广东省制造业的梯次转移,引进铜材精深加工企业和引进变压器、电动机、农机具、交通工具、抽油机、水泵、升降机、电梯、运动机械、轻工组装加工机械等项目,发挥优势互补、东进西出的优势,开拓喀什及周边国家两个市场,做强机械制造组装加工产业。

建设小五金、小商品、小家电出口加工基地。抓住南疆大发展中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城建扩张带来的机遇,依托对口支援地区小五金、小商品加工制造业优势,融入民族特色、历史、文化、时尚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周边市场;发挥紧邻中亚、南亚、西亚的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建设小五金、小商品、小家电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开拓中南亚和欧洲市场,逐渐形成外贸出口中转基地;面对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土特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旅游风景图片、旅游纪念章、吉祥物等,培育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实现小物品、大发展,构成工业增长重要的补充,充分解决群众就业。

建设面向国内外周边地区的新型建材基地。抓住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新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房屋改造对建材家居产品的需求,发挥建材家居行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行业特征,依托对口支援地建材家居产业优势,结合本地原材料资源和民族特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新型水泥、陶瓷、墙体砖、瓦、门窗、板材、涂料、不锈钢、铝型材、家具等适用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在满足区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力争建成面向中、西亚地区的建筑装饰材料和家居用品制造基地。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形成

按照“大喀什经济圈”格局和“政府服务、企业开发、财政支持、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模式,统一规划管理,滚动开发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集聚效应突出、产业特色明显、辐射带动力强、投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示范区。到2015年,力争园区年产值完成100亿元以上。

将伽师县建成“喀什经济园区的产业转移分园”。充分利用广东省对口援助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广东、佛山等发达省市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落户园区,力促将伽师县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争取在伽师县设立“喀什经济园区的产业转移分园”。

内引外联、寻求商机,实现双赢。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内引外联、主动出击、寻求商机,引领广东、佛山等发达地区市场主体全方位进入伽师县,重点在陶瓷、水泥、家电、制药、食品、纺织、花卉等方面互联合作,实现双赢。同时,全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在伽师县发展,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促使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县内中小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争取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和保税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园区内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和保税区,面向南亚、中亚、西亚市场,发展铜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有机食品加工业、小五金、小商品业等出口加工贸易。充分引导外部力量,调动各乡镇招商引资积极性,采取“飞地”工业园模式,制订税收分成等优惠政策,吸引周边县市工业项目和各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入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抓好园区水、电、路、气、通信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做好园区二期开发建设,配套建设110千伏变电站和工业污水处理厂,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聚集生产力要素,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三、扶持壮大地方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把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积极引进担保机构,并在土地、金融、税收、进出口等方面实施扶持政策,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地方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强,为伽师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配套产业,增强中小企业的实力。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在伽师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保险单位在伽师建立担保机构,利用广东省对口支援伽师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50家以上,解决3-5万人就业。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伽师县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广东佛山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建设太阳能综合利用和风电机组示范基地。

第二节  以瓜枣富民为核心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力争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为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耕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一、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要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粮调棉,重点发展“多熟制、三高田”,做大做强伽师瓜产业,做优做精红枣、西梅等特色林果业。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红枣、西梅等优势树种,在逐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效益、强化管理、普及良种、提高技术。打造喀什地区乃至全疆知名的优质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特色种植和特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新节水。按照“节水、增地、调结构”的思路,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推进高新节水灌溉,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全面推广滴灌、喷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新节水技术和常规节水技术。到2015年,力争全县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占到耕地面积的30%以上,节水约1亿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43提高到0.53。

搞好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土地平整、条田规划、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到2015年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以上,治理盐碱地15万亩以上,培育防风固沙生态林20万亩。

确保粮食安全,做优棉花产业。围绕“县内平衡、略有结余”的战略目标,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的位置,粮食面积稳定在60万亩,总产6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实施沃土、良种、测土配方、高新节水和吨粮田建设等工程,力促90%以上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国家优质粮食生产标准。优化布局、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做优棉花产业,棉花面积稳定在30万亩。

提高多熟制效益,做强伽师瓜产业。积极推广高产高效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绿色环保、无公害、有机食品的要求,以工业化理念谋划伽师瓜产业发展。加快伽师瓜良种繁育、提纯复壮进度。打造品牌优势,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把传统生产方式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加快伽师瓜良种繁育、提纯复壮进度,从根本解决伽师瓜品种不纯,品质退化的问题。建立和推行伽师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对瓜农的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瓜的品质。搞好间种、套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扩大土法和气调保鲜贮藏规模,提高伽师瓜商品率和附加值。加大对架子伽师瓜种籽、防虫网、防病农药、伽师瓜土法和气调保鲜大户的补贴力度。2015年,种植标准化伽师瓜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

做优做精红枣、西梅、杏子等特色林果业。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红枣、杏、西梅等优势树种,积极发展巴旦木、酸梅等特色树种,稳步发展石榴、葡萄等传统树种。根据各乡镇气候资源,促进优势主导树种向适宜区集中。在逐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效益、强化管理、普及良种、提高技术。加强林果病虫害等灾害防控,创新服务机制,抓好样板,做好示范。重点在现有林果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从山西、河北等地聘请红枣专业技术员,指导红枣的嫁接、补接及部分园内混杂品种改良工作。品种以灰枣、骏枣为主。继续落实红枣责任区管理,全面实行红枣嫁接、纯度和管理技术承包。2015年,特色林果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红枣35万亩、酸西梅25万亩、杏子10万亩,其他经济林面积5万亩。使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果农的“摇钱树”。

加快现代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发展。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资源节约、档次提高、品牌做响、产业延长”和“以禽换畜,以小换大”的发展思路,快速增加优质畜种、母畜,优化畜群结构,科学布局规模化生产,实施标准化饲养管理。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发展优质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资源基地、加工基地、名特畜产品基地,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5年,全县20户以上连片养殖小区达到260个,存栏畜头数达125万头(只),出栏畜达110万头(只),出栏率88%。

依托家禽孵化中心,以商品蛋鸡、土鸡、三黄鸡和土种鸽、肉鸽为主,加快发展特色家禽养殖业。利用各乡(镇)已形成的发展规模,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小区。到2015年,家禽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1300万只(羽),并形成6-8个畜禽出口备案基地。

建立饲草料基地,扩大粮饲兼用玉米和饲草料的种植,提高饲草加工转化利用率,着力解决草畜矛盾。加强动物防疫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疫病防治力度,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

强力推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按照“巩固老棚、提质增效、集中连片、稳步发展”和“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防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的要求,以巩固维修、提高种植率、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强化技术改造提升,加强集中繁育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依托育苗中心,科学安排茬口,提高复种指数,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名、优、特、稀、反季节瓜果、蔬菜及花卉,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蔬菜品种;重点发挥山东技术员、农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在每个乡镇改扩建集中连片50座以上的高标准示范棚,巩固维修老大棚。到2015年,全县设施大棚达到1.6万座,年产反季节蔬菜7.2万吨以上,实现棚均收入万元以上,使伽师县成为南疆乃至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伽师县农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工作重点由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市场等方面转移。因此,要用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抓农业,以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组织制度和利益链结机制为核心,以市场联动为引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产业化项目支持为动力,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

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伽师瓜、红枣、西梅等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超市”、“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充分利用喀什地区拥有便捷的口岸通道以及中亚、南亚、西亚市场对蔬菜、食品等农副产品有大量需求的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依托乌洽会、喀交会及对口援建省区,在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扩大营销网络。通过建立直销专柜等市场营销网络,积极向海内外市场推介伽师特色农副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申报家禽和果蔬出口备案基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面向区内外及周边国家市场,建设畜禽养殖备案基地,力争使伽师更多的特色农副产品走出新疆、走出国门。到2015年,形成40万亩的果蔬出口备案基地。

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到2015年,力争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入选自治区级定点市场。

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依托津伽特色产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加强示范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及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牧业防灾减灾和良种体系等支撑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加大良种普及、高效节水、规范化栽培、测土配方、科学饲养、有害生物防控等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规划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基地。努力打造绿色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后续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开展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建设。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待遇的目标。

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整合已有的抗震安居、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结合庭院改造,按照原址建设、提高标准、完善功能、依托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基础配套的功能和作用,着力提高规划标准、扩大住房面积、提高建设质量,完善水、电、路、气、厨、厕、浴等整体功能,确保10-20年不落后。到2015年,全面完成2.5万户、户均不少于80平方米并预留续建面积的农村安居富民房。对已改造的抗震安居户给予一定的援疆资金补助,扶持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和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农村,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每年完成2个小康示范村建设。

完善生活设施。到2015年,解决剩余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和无电居民用电问题,实现所有乡镇通四级以上、行政村通四级沥青公路,所有中心村通上公交车。

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和民族特色相统一的要求,规划建设新农村和新城镇,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公路。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行沼气池建设,加强农村沼气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沼气利用率。扎实做好“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并向农村推广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变村庄脏乱差状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公路。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向农村推广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优化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庭院改造力度,增加农村发展的有效资源。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变村庄脏乱差状况。力争到2015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加快解决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农民,鼓励率先建设“小康屋”。“十二五”期间,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充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坚持产业扶贫的原则,扶持贫困农牧民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手工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支撑贫困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贫困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

重点实施好整村推进工程。以培育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整合扶贫资源,实施连片开发、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使11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基本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整村推进工作验收标准,有效解决农民生活难、住房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等具体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多数贫困人口初步实现小康目标创造条件。到2015年,按照新的验收标准,完成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使1.7万户8万人实现脱贫。

五、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统筹城乡就业,立足疆内,支持农民进入当地基本建设工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地就近就业创收。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重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实现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短期向长期“两个转变”;加强对务工人员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维权能力。

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和从事非农产业。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潜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支持引导农民从事民族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抗震安居、城市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尽可能多的吸纳本县农民工参与建设。支持农民从事个体贸易、餐饮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业,不断拓宽农村非农就业途径。

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喀什地委的统一部署,结合伽师县实际,科学发展、创新落实,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消除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始终把握“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个根本,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建设和管理。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在对全县土地清理登记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加大土地的清理力度,并鼓励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社会开发组织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牧立体循环经济。推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绿色通道”,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测和涉农收费监管,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办法,多做打基础、管长远、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好事。

第三节  围绕“三化”建设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抓住国家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性大机遇,依托与周边国家民俗、语言、宗教习惯等方面相通的人文优势,充分发挥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加快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形成经济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提升服务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打造喀什旅游“后花园”

整合境内旅游资源,重点推广天门大峡谷、西克尔湖、七彩山、原始胡杨林、万亩红柳滩等自然景观旅游;大力开发喀拉墩、阿帕克霍加、穆尔通、塔克亚古城,展示绿洲文化、大漠文化和汉唐古城文化;提升民俗风情一条街、森林旅游度假村建设档次,提高民族歌舞演艺水平,推广休闲特色旅游。

积极实施文化兴边、文化塑县战略。借助“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喀交会以及援疆省区等会展平台,持续办好“中国•新疆•伽师瓜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伽师的民俗风情、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旅游开发前景,吸引区内外众多投资商和游客前来观光考察,投资置业,激活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打造“瓜乡铜城、魅力伽师”文化品牌。

深度挖潜旅游资源,打好“历史、文化、民俗、特产”四张牌。做大绿洲文化、大漠文化、汉唐古城文化。重现汉唐古城神韵,精炼汉唐古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三条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七彩山、大峡谷、原始胡杨林、西克尔湖、森林公园、民俗风情一条街等集“山、谷、林、湖、园、街”的六大特色旅游景点;构建以迎宾花园、胡杨公园、铜城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体育广场为主的城市休闲空间;通过“中国•新疆•伽师瓜旅游文化节”,提升“瓜乡铜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名副其实的喀什旅游“后花园”。

二、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主动吸引和承接面向周边国家有市场需求的东部地区机械组装加工产业。加快建设面向周边国家的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的物流基地,发挥商贸物流通道作用。

按照区域大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广东(佛山)生产资料和商品展销中心、现代化综合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伽师瓜交易中心,大型购物中心,提升伽师县区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集散能力,进而带动相关制造企业进驻。建设集连锁店、专业市场、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强化县城(巴仁镇)的消费和文化功能,提升县城凝聚力和影响力。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强,集展示、交易、流通加工、仓储、配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完善乡镇集贸市场体系,鼓励乡镇建设覆盖自身、辐射周边的中型综合集贸市场(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交易中心)。争取喀什地区、自治区和广东省的支持,积极探索举办伽师瓜文化旅游节、南疆(伽师)现代农业博览会、南疆(伽师)稀有果品博览交易会、杏花节、赏梅节、品杏节、摘梅节、摘枣节等会展节庆活动。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培养本地企业家队伍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中心集镇和县城转移,加快城乡双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广东经济影响力,在沿海大中型城市建立伽师瓜、西梅特色农产品直销网点。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和“家电下乡”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农贸市场重建和农村家佳乐、农家乐超市改扩建,形成覆盖县乡村农资、农副产品、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等网络体系,方便群众购物。以宁亿大酒店的建成运营为支撑点,辐射带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优化商品住宅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重点抓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的房源建设,适当扩大面积,尽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新建住房上下水、集中供热、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部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建立和完善适应伽师县跨越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适当增加各镇金融服务机构网点,积极发展与和生产生活相关的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强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鼓励和支持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民族特色产品等特色优势领域进行民间融资。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加快新建改造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娱乐、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大力引进现代家政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第四节  立足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东改西扩、北展南控、生态文明、绿化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思路,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建设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城市(镇)。到2015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30%。

一、优化城镇体系总体布局

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城镇体系。树立现代城市理念,突出产业支撑,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增加就业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城镇格局。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环境宜居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人口、产业向优势区位城镇集聚,构建以巴仁镇为核心,314国道、南疆铁路和213、311省道为轴线,其他乡镇和独立工矿区共同组成的城镇空间结构。

推进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建设。按规划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逾20万的城市定位,实施新城区13平方公里的规划,推进城市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重点完成县城供热改扩建工程、解决城市居民供水问题。以“一城六镇”为基点,加快巴仁镇、夏普吐勒乡、卧里托格拉克乡、西克尔库勒镇、夏阿瓦提乡、克孜勒博依乡6个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有效聚集,提升人气和承载能力。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城镇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污水垃圾、防灾减灾等工程建设,抓好城镇园林绿化、美化、净化。构筑内畅外通的大交通格局,通过改造老路、开辟新路,构建和完善“三横七纵”的城市道路网体系,全力促成“喀-伽”高速公路建设,使伽师融入“喀什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尽快步入经济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城镇化发展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立足当地农民转移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依托各建制镇发展优势,切实强化城镇产业和服务功能,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其他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统筹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维持耕地的动态平衡和生产需求水平,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的,因地制宜,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完善城镇和中心村公共服务结构体系,促进城镇和中心村生活质量提升,增加零散村庄享用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四、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移为城镇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农民工在住房租购、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

第五节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广泛覆盖、水平适度的社会公共服务,城乡居民平等享有教育、卫生、就业、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凡政府投资项目,要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积极扩大就业领域,有效降低失业率。鼓励驻伽师企业吸纳本县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人员。

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类群体就业问题。在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和对口援助省市资金的支持下,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对零就业家庭要做到及时动态清零。加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技能培训,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进行就地就近转移转移就业。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扩充发挥整体功能,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加快职业技能开发,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技术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着力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稳步提高对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学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能力和水平。指导企业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职工培训,提高在职职工技术素质。在个体私营工商户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完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努力使重要工种和关键岗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起到职业许可证的作用。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按照劳动关系法制化的要求,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和监察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仲裁员、仲裁庭办案制度,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切实维护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结合国家强基育人工程和校安工程的实施,借鉴支援地发展教育园区的模式,引进师资力量,整合资金,建设以寄宿制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主的教育园区。采取向社会招聘符合条件的师资人员,优先录用新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学师资力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到2012年,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县城小学、初中、高中就读学生规模力争达到60%。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左右,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位于南疆地区前列。

三、加强医疗卫生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新医改的方针要求,逐步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5年,全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卫生部标准,医疗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卫生部规范要求,建立比较规范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卫生技术人才录用、使用和培训等机制,形成一支结构、层次和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卫生人才队伍,医疗公共服务基本能满足全县群众的医疗需求。

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大病统筹的乡镇达到90%。加强和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85%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乡镇卫生院7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村医生85%达到中专水平。

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工程。县人民医院要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县人民医院完成标准化建设,使医院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名牌医院。加大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力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所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加强“三级”保健网建设,到2015年建成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为主体,乡镇管理区、县城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社区服务网络。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增加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到2015年,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项目标,达到全疆平均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疫情信息发布及预警预报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2015年,基本建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实验室及工作用房。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碘缺乏症等各种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完善医疗救治网络体系,提升医疗应急救治水平。到2015年,在县人民医院基本建成120急救系统,乡镇卫生院均建立院前急救、救治队伍,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设施。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反应敏捷、运转协调、覆盖城乡的医疗救治体系和一支随时能处置突发疫情的机动应急医疗卫生队伍。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加强药品市场监管。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试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加强重点中医院建设,推进中医民族医药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对医疗卫生重点领域的监管,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按照“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原则,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到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农保全覆盖后全县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9%以上。到2015年,全面建立城乡统筹扩面征缴机制,全县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建立并推行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残疾人组织,形成完整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在“整村推进”扶贫过程中,选择适合残疾人脱贫的项目,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保证各项扶贫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户。重点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相对贫困问题,稳定提高经济收入。继续加强残疾人联合会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努力解决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康复理疗中心的建设,智力残疾、脑瘫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将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进一步改善我县残疾人状况,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工伤待遇标准。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生育保险制度。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为补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民政、残疾、老龄、妇幼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扶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增加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建设社区企业退休人员(老年)活动中心,实行依托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的机制,进一步促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继续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建设。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扩大救助范围,提升救助能力。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将孤儿和农村五保对象纳入机构供养,不断提高五保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居住条件和供养标准。

五、繁荣公共文化事业

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强化文化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提供强有力思想、精神和智力保障的能力。重点实施“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工程,形成文化阵地巩固、文化功能完善、文化队伍壮大、文化服务能力提高的良性发展新格局。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到2015年,创建自治区级文化建设先进县。

大力实施“春雨工程”。加快县、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村(社区)文化室,消除乡镇无文化站、农村无文化室的现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立足伽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创作一批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定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艺术精品。继续抓好文化下乡、“百日文化广场”和重大节日的文化体育等活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办好文化实体,扶持和鼓励更多的集体和个人参与和兴办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稽查力度,依法打击各种非法经营活动,重点做好“扫黄打非”清理整顿工作,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重视新闻出版物的宣传导向。继续组织实施“东风工程”,扩大免费赠阅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天山工程”,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管理机制,拓展主流出版媒体传播渠道。

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继续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电视进万家”活动,基本形成内容丰富、覆盖广阔、服务完善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农牧区户户通。积极发挥广播电视对外宣传作用,为构建和谐伽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到2015年,将现有模拟信号平移为数字信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5%。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身质量。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培育和开发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产业。

第六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发展环境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积累后劲。

一、实施富民畅通工程

按照“合理布局、扩大外延、提高能级、先通后畅、管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村公路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相协调。

交通运输通道建设。重点推进伽师县-喀什市高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尽快启动伽师县至周边巴楚县、岳普湖县、疏附县、阿图什市的战略通道建设计划,提升县域对外交通运输能力。

干线公路网建设。服从国、省道干线的规划布局和伽师县城镇体系与经济发展格局实际,加快213省道向西延伸,连接县城主中心与卧里托格拉克乡副中心通道,提升古勒鲁克乡、卧里托格拉克乡、玉代克里克乡至314国道的通行能力。加强县域内县镇、镇乡之间的快速连接,重点改建县城通往各乡镇、乡镇间的重要农村公路,提升县道、乡道公路等级,实现所有乡、镇通四级以上沥青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以通乡镇公路改造、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畅通、便捷、安全的农村公路网络,切实改善农牧民出行条件。到2015年,完成乡村公路建设,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不断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公路。改建各乡镇通往行政村的土路,铺设沥青路面,加固桥涵。新建通向各自然村的通达公路,在等外路基础上实施通达,确保在2013年前顺利完成村村通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县到乡镇以三级公路为主,乡镇通沥青路比例达到100%;乡镇到建制村以四级公路为主,建制村通沥青路比例达到100%。

加大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组建养护队伍,层层负责,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确保道路畅通、延长使用寿命。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货运,到2015年,所有建制村通客运班车。

铁路货场。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在伽师县内建设货运站场,兼顾与喀什机场、南疆铁路喀什货运站场的快速接驳,建立由喀什统筹调度的信息共享系统,充分发挥机场、铁路的服务功能,并提供运输组织、装卸、仓储、产品分类、流通加工、包装、存货管理、订单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为本地的商品出疆拓展市场提供坚实的保障。

客运站场项目。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规划新建巴仁镇三级客运站场1座,新建玉代克里克乡、和夏阿瓦提乡、英买里乡、江巴孜乡、米夏乡、古勒鲁克乡、西克尔镇等7座四级客运站,形成以县城、巴仁镇客运站为枢纽,三乡、四乡、八乡等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纽带的客运网络系统。加强行政村简易站、自然村招呼站建设,为偏远地区民族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加强工业区、农业经济区的“经济路”建设。升级改造景区、与景点相连和矿场资源的农村公路,改善伽师县旅游环境。

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建“喀什-伽师”高速公路40公里,农村三级沥青路面348公里,四级沥青路面1697公里,通达公路1486公里。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灌溉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高新节水工程、排水工程及盐碱地改良工程、低产田改造工程、防洪抗旱工程、防病改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

节水增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节水增效、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加强调节水库、河道防洪、常规节水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加快解决资源缺水问题。严格实行“一亩一畦”,轮灌、定额灌溉制度,将亩均毛灌溉定额控制在900立方米以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以渠道防渗、渠系建筑配套为主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重点做好末级渠道的防渗改建,做好中小河流清淤疏浚工作,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加强配套小型农田建筑物(斗农渠上小型闸口、闸门、量水堰等设施)和自动化量水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推广低压管道灌、膜下滴灌、林果滴灌,力争到2015年,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永久性防洪堤坝长度达到总防洪堤坝长度的20%以上,重险要工段能抵御20年一遇洪水,一般性险工段抵御10年一遇洪水。

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力度,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力度,确保水质达标。针对供水水源单一及水质不达标的情况,抓紧进行水资源普查以寻找备用水源。

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增强防洪抗旱能力。通过实施田间配套和常规节水工程、提水工程等综合措施,力争到2015年,改良利用盐碱地耕地面积为15万亩。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草场等建设,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积极开发地下水资源,提高灌溉保证率,抓好灌区防洪工程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三、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基本建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110千伏变电站为网架、35千伏变电站为基础的供电格局。围绕煤炭、天然气资源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有效充实火电,大力实施水电。力争到2015年,新增、改造变电站18座,全县增换配电变压器286台。改造新建35千伏线路330.7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107.25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2422公里。

电源建设。规划建设伽师县220千伏变电站,基本形成以220千伏变电所为核心的放射状电网结构。加强伽师县220千伏主干网与周边岳普湖220千伏主干线的联网建设,形成双回路,提高电网稳定运行水平。充分考虑伽师县风力和光热资源丰富特点,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筹划建设风电和太阳能光伏电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风电和光电产业,提高自供电源能力。配套建设伽师县220千伏至各110千伏变电所的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增加导线的输送能力。

电网建设。增容伽师110千伏变电站,重点保障县城及工业园区的用电需求;规划新建伽师英阿瓦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并配套建设岳普湖220千伏至英阿瓦提1回1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所布点,延伸110千伏网架,解决35千伏线路串线过长问题,逐步实现分层分区供电;加快改造老旧线路,提高末端电压质量。完善110千伏城网,满足县中心区域负荷增长的需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络建设和改造力度。

农网改造。规划新建玉代克里克乡35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全县增换配变93台,改造新建0.4千伏及以下线路。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改造新建35千伏变电站14座及配套输出线路330.7公里。全县增换配变193台,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913.4公里。改造新建低压线路2256.5公里。在无电地区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公众通信网建设。将通信管道、杆路、线缆、局房、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以需求为导向,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建设宽带化、IP化、智能化固定通信网络,加快推进“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实现城区光纤到楼、乡镇光纤到村。加快部署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完善移动基站和服务网点布局。扩容无线网、交换机、传输设备、宽带接入等通信能力,提升话务负荷能力,强化公众通信网络系统设计,在网络建设与配置上实现多节点、多平面、多路由和多手段,保证网络安全可靠性。到2015年,光纤覆盖到各行政村,移动服务网点覆盖至各乡镇。

“村村通”工程。在完成行政村通电话目标的同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力争到2015年,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率,乡村移动网络覆盖率提升到90%以上。

“信息富农”工程。继续推进宽带互联网向行政村、自然村的拓展,联合涉农部门,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大力开发低成本、灵活便捷的信息通信服务产品,采用信息包月、资费优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丰富及时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信息。

推进“三网合一”。顺应国家“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应急通信网络建设。研究制定通信应急指挥调度预案,合理配置通信机动指挥调度装备,加快卫星应急通信和短波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加大设备容灾和网络容灾新技术应用,适量建设面向特殊需求的高可靠移动基站,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第七节  保护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的理念,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改善生态环境

完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通过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草),使绿洲边缘土地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绿洲外围宏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加强天然林保护,深入实施“三北五期”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

积极恢复天然草场。继续实施围栏封育、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改良草地1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现在33%提高到45%。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实施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减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危害。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强水源地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城乡饮用水质量。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启动一批县级重点绿化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大人工增水工程力度,增加地表径流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城乡环境治理。以整治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化肥农药污染为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测土施肥,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完善医疗垃圾转运、处理系统,确保医疗垃圾安全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建设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场,完善县城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二、高度重视节能减排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加大对现有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建筑节能,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和节能环保型建材。实施城市天然气集中供热和燃煤锅炉改气工程,抓好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

严防落后产能落户伽师。随着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对口支援资金的注入,伽师县将掀起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一大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工业项目投入开工建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县域工业发展和建设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防落后生产能力落户伽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建设内容宜侧重具有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对地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推行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坚持合理利用土地,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决制止滥采乱挖、大矿小开,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切实做好资源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发,防止乱采滥挖,避免资源浪费。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采出率,推进共伴生尾矿、废石的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把工业园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三、加强生态工程体系建设

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严格执行《伽师县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方案》,抓紧编制《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科学划分保护区级别,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整治力度,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提高对饮用水源的监控能力,建立完善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体系,组织开展后备饮用水源地勘查工作。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处理县城及附近农村的生活污水。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道,强化工业污水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在县城附近建设垃圾处理厂,满足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合理安排生活垃圾处理场地,有效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建立生活废物收集、运送、处理及再利用的体制机制。规划在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固定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成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最终实现固定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农村环境整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合新农村建设计划,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推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农户沼气普及率。

生态防护林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建设,建设以农田林网为骨架,以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为裙带,以天然荒漠林为前沿的绿色屏障生态体系,有效遏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是加快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针对风沙口、流沙区、沙荒地、水土条件较差的二、三类中低产田实施退耕还林及人工造林,加强现有天然林保护,争取在红柳等大面积生长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快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等(缺目标)。

自然保护区建设。在七彩山、西克尔湖、魔幻大峡谷、达克亚古城和原始胡杨林比较集中的典型生态景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脆弱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兼顾旅游业和其他不影响主体功能的产业发展。

第八节  以科技教育为支撑 提升发展素质

一、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加快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化的新技术,选择一批有基础、有较强地域特色、地域资源优势的项目,集中技术力量、资金,有重点地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普及、民族特色传统产品的新技术改造、特色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

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平台条件建设。全面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建设与伽师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初步建立具有伽师县地域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

启动实施民族特色产品高、新技术改造工程。在保护和保留传统工艺特色、传统工艺技术的前提下,加快民族特色产品高、新技术改造,集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民族特色传统产品的生产、加工,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加工工艺的结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搞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全面推广普及一批成熟,适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完成对农牧民长短期培训达到10万人次以上。积极建立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强科技面向“三农”的服务能力,促进技术成果在农村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力争到2015年,全县科技示范户达到7500户,科技示范乡(镇)达到30%,科技示范村达到30%。

二、优先发展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提高扫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全县15-24周岁的青壮年中不出现文盲。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农牧区义务教育免费,并适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化验收标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到2015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到99%,在校生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对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补助生活费,提高普通高中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融为一体,建成统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继续加大对县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职业技术教学办学能力和条件。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不断筑牢学校反分裂、反渗透坚强阵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伽师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全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多渠道引进人才和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使人才数量尽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到2015年,全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数5%,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数25%,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达到1500人以上。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紧紧围绕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制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各类人才的选拔管理办法,实现人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效调动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改善人才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服务平台。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县、乡、村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和专业协会,培养一批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以及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户和带头人,全面提高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科技人员通过科技下乡、技术诊断、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到农村推广农业新技术,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普及科技知识,加强对农民技术的指导。

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伽师县“十二五”大力实施矿产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有现代经济头脑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具有市场意识、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立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长远发展需求,下决心、花大钱、超常规从区内外引进一批科研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丰厚的报酬、优越的待遇、宽松的环境“筑巢引凤”,吸纳有价值、大作为的人才。

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采取“送出去”的方式,重点从经济贸易、工程技术、城市规划、现代管理、文教卫生、农林水牧等领域选派业务骨干到专业院校进修和到对口支援地挂职,培养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和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从广东佛山包括区内外院校、科研单位、相关领域邀请专家学者来伽师县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紧抓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机遇,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争取扩大广东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使广东每年免费培养伽师籍中学生,并为伽师县定向免费招收伽师籍大学生。广泛开展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学习。每年互派100-200名青少年赴两地交流学习,强化伽师县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和民族团结意识。

第九节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充分发挥伽师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家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性大机遇,按照自治区“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以商贸物流为驱动,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以民族传统特色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动吸引和承接面向周边国家有市场需求的机械组装加工产业。集中力量建设既具规模又能够生产符合认定标准的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为外贸出口提供产业支撑,形成贸易先行、产业联动的外贸局面。积极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鼓励伽师县拥有出口权的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企业外贸业务水平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抓住国家将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经贸博览会”的大好机遇,积极推介伽师,进一步扩大伽师对外开放程度。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落实“三优”要求,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坚持实行投资多元化,多渠道吸纳国内外资金参与伽师建设。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制,吸引有实力的集团和个人投资。围绕矿产、特色林果、旅游等优势产业,认真做好招商项目储备,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和最具优势的产业实施招商引资。大力开展网上招商、电子商务,打造对外开放精品网站,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全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伽师县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全民创业为出发点,以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和加快催生小企业为切入点,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为根本措施,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坚持走具有伽师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新突破。

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优势资源开发与建设,参与和大企业大集团相关的服务业、配套产业,增强中小企业实力。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和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创立品牌,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积极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创业辅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发展水平。2015年,私营企业发展到400户,个体工商户5000户。

四、深化各项改革

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喀什地委要求,下大力气推进各项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资源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为重点,准确把握改革方向,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着力解决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价格问题。加强价格监测预测,提高价格监管水平。继续深化收费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收费制度,加强收费管理,引导和规范收费行为,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收费运行机制。

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信贷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重点项目、就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散其经营风险。同时,要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第十节  突出重点 全力推进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助工作

牢牢把握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助伽师的重大机遇,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伽师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为载体,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良好基础。

一、抓好城乡住房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质量过硬、设施配套、安全实用、彰显特色的原则,选择县城和乡镇合适地点高标准建设棚户区改造示范点、教师周转房示范小区和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实施城镇安居工程,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推进城镇住房建设,进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教师周转房建设,积极发展商品住房市场。结合农村抗震安居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

二、加强基础设施援助建设

争取在广东(佛山市)的支持下申报、建设一批交通、电力、通信重点工程,借鉴广东(佛山市)以市场经营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提高运营水平。

水利方面。实施水资源优化利用工程,改扩建现有排水系统,重点清淤改建干、支排,有计划地推进农田标准化,加大正规条田建设力度,对低产田实施改造。着力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农村饮水供应和饮水安全,试验不同类别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交通方面。实施好通达工程,利用对口支援资金,建设绿化完善、节能便民的城镇示范道路;开展危桥改造,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城乡客运站和招呼站建设,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服务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好生态环保工程,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道,强化工业污水防治,力争实现工业排放和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推进乡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示范等项目,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结合城市生活示范区建设,新建1座以胡杨林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公园。

电力方面。利用广东(佛山市)LED和光伏产业优势,开展用电节能改造,试点无电地区光伏发电建设,降低用电消耗,全面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

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紧抓新一轮对口支援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内邀外联、寻求商机,引领广东、佛山市场主体全方位进入我县,重点在陶瓷、水泥、家电、制药、食品、纺织、花卉等方面互联合作,实现双赢。在广东(佛山市)的支持下,实施好产业振兴工程,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农业方面。实施设施农业项目,采用较高技术标准设计建造,一定规模的温室大棚,提高大棚寿命和实用性。同时,注重相关使用操作技术、维护技术的培训普及,注重适宜品种的介绍推广。实施农业品种改良,重点针对特色产业(伽师瓜、杏、梅等)开展品种改良、储运保鲜等实用技术研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结合广东(佛山市)产业优势和伽师资源条件,积极引进宜种适销农产品、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花卉等经济作物。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广东(佛山市)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针对粮、油、瓜、果、畜禽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工业方面。实施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接能力,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标准厂房。实施产业转移引导项目,鼓励广东(佛山市)企业向伽师县转移,在广东(佛山市)举行招商引资活动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服务业方面。按照“商贸先行、产业继进”的思路,实施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广东(佛山市)生产资料和商品展销中心,在乡镇在若干重大枢纽位置建设中型综合集贸市场网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形成二级服务业集聚区。启动以各类展会和各类节庆为主的会展经济。实施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根据旅游资源普查和规划,建设天门大峡谷景区、伽师民俗风情一条街、古城遗址、西克尔湖及七彩山景区、维吾尔民族风情与艺术表演剧场等项目。争取依托广东(佛山市)旅游中介企业,推广伽师旅游产品。实施市场开拓项目,争取在广东(佛山市)建立农副产品展销平台,并依托广东(佛山市)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周边地区进一步推广销售。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分布合理、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县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文化、广电、人力资源培训等基础服务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民生工程。以切实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重点做好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人力资源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备,开展人员交流、培训。

实施人力资源工程。加强各领域人才的培训、交流与合作。重点组织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工作者开展职业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城乡劳动力培训,组织公共管理人员的交流锻炼。为伽师县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五、积极推进四大示范区建设

适当集中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建设四大示范区,增强项目配套协同功能,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建设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伽师县实现跨越式发展。

城市生活示范区。结合县城扩展计划,适当选址建设城市生活示范区,集中布局一批新型住宅小区、现代商业中心、综合服务设施等对口支援项目,通过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展示伽师现代城市生活和民族风貌,将其打造为伽师未来城市的发展样板,推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

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区。以较高标准进行布局规划、住房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改变农村土地浪费、设施落后、居住分散的不合理现状,向合理方向引导农户居住方式,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凸显新规划、新村镇、新宅院、新技术、新材料、新(生活)方式“六新”面貌。

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现代化生产示范与农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打造集生产、科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区,推进伽师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工业示范区。以伽师(佛山)工业园为载体,建设现代工业示范区,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努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第十一节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建设文明伽师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质,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迸发活力、激发创造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改进政法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重大政务活动公开程度和各族群众对政务活动的参与程度,畅通各族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的渠道。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实行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各族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决策,依法领导,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规范司法行为,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普法工作,提高全县各族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创建文明县、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庭院,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搞好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第十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平安伽师

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各民族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依法保护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劳动权、婚姻自主权利。

不断完善预警和应急处突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经常性组织实施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始终做到突遇突发事件不慌不乱,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出手、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问题处置在萌芽状态。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社会管理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努力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

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对各类调解队伍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建立动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重点约访等工作制度,及时排查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

改革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式,把流动人口和纳入我县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帮扶救助、就业安置、跟踪回访的工作措施,严格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牢固树立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利用近年来平安建设的有效成果,继续扩大覆盖面,不断向各工种、各行业延伸,努力在全县营造人人想平安、促平安、保平安的良好氛围,为伽师县社会大局稳定奠定稳固基础。

第五章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喀什地委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伽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全力配合协调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积极主动做好与佛山市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工作,组织实施好佛山市对口援疆规划。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佛山市援助的资金主要用在改善民生上,用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解决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做好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的扶持,特别要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让群众看到好处、得到实惠。不断创新对口支援的工作方式,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各自的资源优势与对口支援省市产业特色结合起来,认真筹划和精心筛选援建项目,积极探索和创新援建模式,通过广泛、多样的内联合作,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形成资源互补、互利双赢。形成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援伽的新局面,增强长远发展后劲。

三、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各级、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开放意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扶持南疆三地州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从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困难。在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县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集中全县财力、物力、人力,实现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制定本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将本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县直属部门和年度计划中,组织各相关部门层层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发改、财政、土地、环保、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机制,搭建规划实施的制度平台,保障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同时,以本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乡镇规划。加强与自治区、喀什地区对口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力争将各项发展任务纳入自治区、喀什地区相关专项规划。

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和落实重大项目专人负责制。对于已经开工的项目,要加快进度。对于未开工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提出的重大项目,确定项目业主,开展科学论证,多方筹措资金,抓紧开工建设。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适度增加项目前期经费,做深做实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重大项目,要抓紧与自治区、喀什地区有关部门和广州佛山市的沟通、对接工作,促进一批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尽早开工。认真梳理重大项目,加大对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要结合伽师县发展实际,建立项目动态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重点抓好影响全局的矿产、水利、交通、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重大项目,并协调跨县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各乡镇负责本辖区建设项目的实施,跨地域项目要服从大局利益,密切配合。

五、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认真做好对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及早发现问题,并要及时针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根据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和规划目标的监测预警。提高规划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实行规划定期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完善领导干部考评和责任目标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办法,把规划实施绩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和提拔的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特别是规划确定的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